圖:網路(https://fun8.us/post/1366.html)

 

這是泡泡魚首篇純談論佛法的文章,採取問答的方式,內容取自泡泡魚與筆友分享佛法的信件。為方便讀者理解,泡泡魚並未使用太多佛教術語,希望讀者能因此而覺得佛法是平易近人的。此篇文章內容提及「假」這個字在佛法上的涵義,也從佛法的角度探討何為「自己的思想」,最後泡泡魚以自身的經驗,分享了一套找尋「生命的意義」的方法。佛法博大精深,泡泡魚僅就自己所學,以「分享與探討」的方式來向大家介紹佛法,若對內容有任何疑問,歡迎隨時提出,也請大家依法不依人,一切法義以經本上宣說的為主。阿彌陀佛。

 

泡泡魚:佛法否定了感受的真實性,包括思想。

KK:想知道佛法肯定了什麼的真實性?

 

:佛法說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只要是有現象的東西,甚至連感受、情緒、思想,都是虛幻不實的。

 

虛幻不實的意思不是不存在或不現實,而是變化無常的意思。現象隨時在改變,早上出太陽,下午馬上下大雨;感受也隨時在改變,看到一個端裝的女生,會覺得她很有氣質,但當她突然挖鼻屎或吐痰時,對她的感受就又變了;情緒也是,上一秒有人誇讚你,你感到很開心,下一秒有人汙衊你,你馬上又感到生氣;思想也是,小時候的夢想原本是要當醫生,長大後又想當老師了。因為現象、感受、情緒、思想隨時在改變,所以佛法說這些都是不真實的。

 

真實的東西,應該是永恆的,不隨任何條件的影響而改變。以感受來說,如果去KTV唱歌的快樂是真實的,那麼在你唱完歌離開KTV後,你應該還是會繼續感到快樂,但世間的快樂都是無法久留的,所以世間的快樂是不真實的。

 

佛法的學習有次第,採取一破再破的方式。世間人執著「有」,覺得一切萬物都是「真實」的,因而拚了命地想去得到,所以佛法先告訴人們世間的一切都是假象,就算得到了,也只是暫時的,所以得到時所帶來的快樂也是暫時的。因為是暫時的,所以是假的。很多人不明白佛法所謂的「假」為何意,所以當時海濤法師說「假的」「暫時的」這些話時,被群眾罵了老半天,但其實他沒有說錯,只是他沒詳細去解釋佛法對於假的定義為何。

 

你問佛法肯定了什麼是真的,這問題要回答的層面太廣,所以我先以快樂來舉例說明,因為快樂是大家普遍所要追求的。佛法否定世間的快樂,認為世間的快樂都是在向外攀緣,而真實的快樂,該往內心去尋找,也就是要「向內求」。慈悲與智慧必須向內求,而慈悲與智慧帶來的快樂是真實的,即恆常的。你幫助了一個人,在你幫助那個人的當下所獲得的快樂,就是慈悲的快樂,這份快樂會永遠存在你的心中,每當你去回想你之前曾經因為幫助人而得到快樂時,那份快樂的感覺馬上又會從你的心中生起,不會因為事情的結束而消散。

 

泡泡魚:我們從小到大所有的觀念,都是由父母、師長,以及這整個社會環境所灌輸的,並不存在所謂「自己的思想」。

KK:那「自己的思想」應該是什麼? 這問題會影響我應該為何而活,以及我應該追尋什麼。

 

: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,是不受世俗左右的思想。

 

父母、師長、整個社會環境所灌輸的,都是世俗的思想。這些思想是從外境所得到的,是由旁人所灌輸的,而非出於你的本心。本心,不是現在的心意,而是佛法裡談的佛性、本性、本來面目。在此,必須先了解一個觀念,即人人皆具佛性,而佛性裏包含了所有的慈悲與智慧,因此人人皆有成佛的可能。這與認為有造物主存在的宗教觀念有很大的差別。好比基督教,會信奉一個萬能的神,如耶穌或耶和華,但這萬能的神只能有一個,其他所有在宇宙裡的生命體都不能成為神。佛法不一樣。佛法強調眾生平等,認為佛性人人皆有,也就是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慈悲與智慧,所以人人都能成佛。只要我們能找回自身的佛性,便能從中得到本就屬於我們的慈悲與智慧,而由自身本具的慈悲與智慧所產生的思想,就是「自己的思想」。這樣的思想才是你本具的,而不是由任何人灌輸給你的。

 

然而,要找回自己的佛性不是件容易的事,因為我們凡夫有太多的煩惱,佛法將煩惱稱為無明。無明當中包含了分別、妄想、執著。唯有將分別、妄想、執著慢慢放下,才能慢慢找回自己的佛性,進而得到「自己的思想」

 

思考自己應該為何而活,應該追尋什麼,基本上就是在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。對此,我有一個經驗談,供您參考。

 

當初,我也是因為得知自己並無所謂「自己的思想」後,因而不知該如何過活。當時我在讀研究所,原先想追求的就是畢業後能找份好工作,賺很多錢,然後買房買車娶老婆。當我知道這種追求名利的思想不是屬於自己的思想時,我慌了,導致我得了人生的第一個精神疾病「恐慌症」,從此開啟了我的精神病之旅。因此,我會覺得在思考「生命的意義」這類的問題時,是有其危險性的,必須要用較嚴謹的心態來面對。將以下兩個觀念先掌握好,便可降低思考這類問題的危險性,並加快找到答案的速度。

 

第一個觀念,是 只要身為人,就該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 。這是我們人生裡最重要的課題,但這個課題往往都被世俗人看輕了,殊不知當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後,是能將自己的整個人生大翻轉的。

 

第二個觀念,是 即便你到死前,仍不知自己生命的意義,但只要你活著時一直有在思考這個問題,就不算白活 。我之前不知道這個觀念,過度執著於問題的答案,因而得病,使自己的生活充滿憂慮。理解到這個觀念後,我的生活恢復了安定。我仍然照樣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為何而活,但我該吃飯就吃飯,該工作就工作,不再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過度執著,可是也沒放棄去思考這個問題。最終,我順利地找到了我要的答案。

 

現在來談談可以用怎樣的方式來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。我個人是採用抽絲剝繭的方式,一層一層地深入思考。

 

生命的意義是什麼?曾經想過這問題的人,一開始得到的答案多半是「追求快樂」,然後便止住了,沒再繼續思考下去。若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程度只停留在這麼表層的地方,我會覺得沒有太大的意義。

 

我最初也是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快樂,但我又繼續往下一層思考:什麼樣的快樂是我該追求的?快樂的追求有高有低,有些人只要跟朋友們唱歌喝酒就會快樂,有些人則要事業有成才會快樂,我該追求什麼才會真的感到快樂呢?我的答案是:自由。

 

自由又有分種類,有物質上的自由、權力上的自由、精神上的自由等等,什麼才是我所要追求的自由呢?當時的我認為是思想上的自由,因為我認為行動上的自由有諸多的限制,因此唯有在思想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。

 

再往下一層思考:怎樣才能在思想當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?這邊要思考的議題就很多了。我認為孔子說的「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就是一種高層次的思想上的自由,但為何不踰矩得到的自由比可逾矩得到的自由更高呢?另外還有一句話說:「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能不做什麼。」我覺得這也是值得思維的一句話。

 

我就是這樣不斷地抽絲剝繭,將生命的意義一直思考到最後,才「悟」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。之所以說要用悟的,是因為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是無法靠邏輯或自身經驗去推敲出。雖然在得到答案的過程中,確實是需要靠我們現有的知識去思考,但得到答案的方式卻是要破除知識的。若生命的意義是靠個人的經歷或想法去得出,那得到的答案絕對不是究竟,因為那答案是超乎理性思維的,只能悟,無法思。因此,我們可以好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,但不要執著非得找到答案,因為一旦執著了,那麼答案就永遠找不到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泡泡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